日前,在河南省正阳县真阳镇乐堂村“红薯大王”叶启营的“梅营”红薯育苗基地里,每天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200多亩的红薯品种繁育基地里近500人的雇工正在忙着下薯育苗。他家门前的两个红薯贮藏保险库前,几辆来自新疆、内蒙、云南,广州等地的大货车正在忙着装运薯种。据叶启营介绍,今年开春以来,他的“梅营”红薯已外运60多吨,基地育种100多吨,“梅营”红薯合作社年收入300多万元,每户社员年增收5000多元。
正阳县“梅营”系列红薯由于品种优良,营养价值很高,已遍布全国各地。目前已建立了“梅营”红薯专业合作社及红薯新品种科研基地,在全国建立2个万亩种植示范基地,100个千亩示范基地,拥有4000多个科技示范户,推广面积达800多万亩。
多年来,叶启营潜心专研红薯新品种的培育,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梅营”系列红薯已走出国门,在泰国、越南和缅甸等地生根结果。叶启营的红薯产业也越做越大,小红薯发展成了大产业。
如今,在正阳县真阳镇乐塘村一提起“红薯大王”叶启营,村民们无不翘起大拇指连声称道,“别看人家是土老帽,可人家会琢磨,培育出的‘梅营’系列红薯不仅红遍全国,还引进到国外去了!”
今年43岁的叶启营,偶然与红薯结缘,辛勤培育“梅营”红薯已有18年的光景。1982年由于家里穷,他放弃高考回家乡务农,过着和父辈一样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荷锄生活。但天生爱琢磨的叶启营,总想着在农村这片天地干出点事。1992年,他看到红薯的市场前景很好,就拿出准备盖房的2000元钱,订阅了《农民日报》、《农产品市场周刊》等20多种报纸,刻苦专研种植技术,并奔波到全国10多个省的农科院和30多个良种繁育基地学习考察。当年与160户农民签订了“豫薯5号”的种植推广包销协议。由于没有经验,加上天旱,红薯减产,最后赔了18万元。
叶启营受挫后,并不气馁。1993年,他看到市场上红薯仍很畅销,他就萌生了搞红薯良种繁育的念头。他回去凑了380元,从许昌购回了“红心王”新品薯种试种,当年的10多亩红薯喜获丰收,净赚了5万多元。
初次收获的喜悦,让叶启营攻关红薯育种科研项目的信心更足了。1995年,叶启营与中国农业大学联手建立了全县第一家以红薯专业户为主的绿色作物研究所。他们夫妻俩在精细管理和刻苦专研下,大胆尝试以引进的“农珍868”变异株品种做母本,把本地的“万斤白”变异株红薯作父本,进行红薯杂交栽培试验。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于1998年终于培育出一个单块薯种15公斤、单株69公斤,性质优良,被专家誉为食用和加工最理想的红薯新品种“梅营一号”。“梅营一号”经大田示范种植后,一般亩产3500——6000公斤以上,最高突破1万公斤。在当年秋季的中国北京大型新技术、新成果专利洽谈会上,被评为中国最新专利与实用技术成果奖。叶启营也被誉为全国“红薯大王”和“红薯育种土专家”,名扬海内外。
此外,“梅营”红薯又在1999年——2000年的河南省科技成果会上荣获金奖,并连续12年参展全国农洽会,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
叶启营富而思进,乘风破浪,不断壮大他的红薯事业。1998年,叶启营的“梅营”红薯技术协会出资5万元,成功地举办了全国红薯大奖赛,把“梅营红薯”推广至全国十多个省20多个县市5000多户农民,建立“梅营1号”系列红薯示范基地180多个,推广面积800万亩。2008年他又投资25万元扩大红薯良种繁育规模,带出红薯专业技术人员9人,育苗面积由过去30亩扩大到60亩,品种由过去6种发展到现在30种,涉及到泰国、美国、越南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33种世界上珍稀红薯,打造了形味各异的“红薯世博园”。
随着红薯产业的不断拓展,2008年叶启营带领周边薯农创建了集红薯制种、农作物示范、科研、销售为一体的正阳县梅营红薯专业合作社,带领广大社员及更多的农户科学种植红薯,增收致富。目前,合作社拥有红薯新品种科研基地485亩,拥有资产160万元,服务全县红薯种植面积18万亩,发展社员360人,人均红薯收入3800元,带动周边1500多农户脱贫致富。合作社主要经营名特稀优红薯良种繁育、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已繁育“梅营”系列红薯新品种8个,示范推广黑色保健紫薯1号至18号,和食用果脯型红薯等50余种,建立“红薯世博园”36亩,发展成为河南省科技良种扶贫推广基地。又投资26万元,已建成八座容量20万公斤的保鲜库,年贮藏薯块达150万公斤,解决社员和边远地区农民缺种薯难题。
眼下,正阳县“梅营”红薯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商标+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延伸红薯加工产业链条,依靠“订单农业”,推广红薯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帮助社员和广大薯农与红薯加工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实行产业化经营,使全国2万多薯农享受到红薯产业化的甜头,1.6万户薯农已在红薯产业化中得到实惠。受益的社员高兴地说,“梅营”红薯走进千家万户,合作社撑起了红薯大产业。